學名: Mus musculus Linnaeus, 1758 同種異名: 俗名: biganuelo (Dominican Republic), field mouse (English), Hausmaus (German), house mouse (English), kiore-iti (Maori), raton casero (Dominican Republic), souris commune (French), wood mouse (English) 生物類型: 哺乳動物 家鼠可能是除人類以外在地球上分佈最廣泛的哺乳類。家鼠與人類之間至少八千年的共生關係便利了牠們擴展地理分佈。家鼠破壞農物,吃食或污染人類的食物來源等行為對人類造成了不小的傷害。牠們相當多產,有時會壯大到足以造成瘟疫的比例。當家鼠侵入或移入其他生態系統時,往往造成當地原生物種的滅絕。家鼠行為的彈性是讓牠們能夠成功地生存在各種環境中的重要因素。而這項特徵是由其行為和遺傳的變異,這使得家鼠能夠快速適應並且在新環境中生存及大量繁殖。 物種描述 尾長(60-105mm,約等同於牠頭部與軀幹的長度,約65-95mm),一雙黑眼大而突出,尖狀的口鼻部上有著長鬚。成魚 12-30 克。野鼠體色通常在淡棕至黑色; 腹毛呈白、棕、灰色。尾巴顏色通常較上述部位淡。 出現在: 人造林, 天然林, 市區, 河岸區, 沿岸地區, 矮叢/灌木, 範圍 /草原, 農業區, 雜草 /受干擾 棲息地描述 家鼠和人類有著密切的關係。如同共生動物般地生活在人類的房子、室外建築、商店及其他建築中。只要環境適宜,可在水道、田野間以及足以藏匿身影的濃密植物中發現家鼠的足跡。這些野鼠會製造穿越草叢間的小道或者利用棉田鼠及其他生活在牧場內的動物已做好的路徑當做通道。沿著農耕區灌溉渠道旁的植被旁常可以發家鼠的?跡,有時也會出現在原生鼠類(德洲家鼠)所製造的通道上。 Notes Mus屬的分類狀況尚未完全清楚,近三十年來這個屬的已鑑別種類數持續的減少,親緣關係樹也不斷改變。造成分類困擾的原因主要是許多家鼠屬的種的形態相似,有許多種的親緣關係其實很遠(相對地),,也有些種類,在種內會展現較大的形態變化。目前一般公認的家鼠屬已包含四個亞屬( Pyromys、Coelomys、Mus、及 Nannomys),其種類數共有約40種,還有一些不知名的亞種。(Nowak, 1991)Sliver(1995)分析基因序列後,列出家鼠亞屬中的八個種,並加入在形態及生化上皆相異的四個家鼠下的亞種。這些是 Mus mus musculus, M. m. domesticus, M. m. castaneus、與 M. m. bactrianus. 他把整個日本都有的 M. m. molossinus撤除成為假物種的狀態,因為它是 M. m. musculus與 M. m. castaneus的雜交種。此外,遺傳基因的證據支持印度次大陸為M. musculus種群的擴散中心 , M. m. bactrianus是基礎族群。M. musculus族群應該曾佔領印度的次大陸非重疊區域,直到新石器時代人類族群擴充移入此區,時間大約在 10,000 年前,藉由人類的幫助更使它們擴散開來。兩個發現於歐洲的種M. m. musculus與 M. m. domesticus陪伴人類進入區域內,時間大約在 4,000 年前。這兩個先期優勢種,隨著早期歐洲殖民地擴充侵入全世界。 地理分佈 原生地:原產於印度的次大陸。 已知引進地區:家鼠 家鼷鼠(Mus musculus)已經在全世界的熱帶、溫帶、半沙漠、沙漠與亞南極的區域,與人類一起生活,繁衍族群。 管理資訊 家鼷鼠(Mus musculus)可用毒餌、熏煙、誘捕和驅蟲劑控制。全球各島嶼的老鼠移除嘗試,38 % 失敗(45個嘗試17個失敗),但似乎並沒有一致的簡單的理由來解釋這些失敗。移除計畫應嘗試提供足夠的規劃和籌備工作進行故障排除,由於操作失誤,或一些可以控制的因素。要考慮的因素,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包括:- 選擇的毒殺方法,能讓島上每隻老鼠接觸到毒餌嗎?
- 在移除行動之前,應先取得基因樣本。這樣才能區別移除失敗和重新入侵,也可以用來確定亞種。
- 考慮其他哺乳動物的影響。他們將阻礙老鼠取得毒藥嗎?
- 老鼠會吃毒餌嗎? 考慮誘餌臨床試驗檢查毒藥適口性和穀物反應。
- 那裡區域可能需要額外的毒藥? 密集的牧草地能支持老鼠的很高數量而且可能需要的毒藥比森林區域多。(MacKay et al., 2007)
預防措施:家鼷鼠能躲在非常小的空間,因此有持續侵入或再入侵犯的威脅。造訪處於老鼠侵犯風險的區域時,應該鼓勵檢查所有行李與袋子。尚未遭受入侵,但是有入侵風險的區域,應實施定期監測方案,以儘早查明老鼠入侵。化學方法:曾經成功地從在全世界 28個島根除家鼷鼠。所有這些成功案例都使用某種形式的抗凝血劑毒藥(MacKay et al.,2007)Brodifacoum 是普遍使用的毒藥,其他成功的嘗試使用了 pindone 、華法令、 bromodiolone 與 floccoumafen 。Brodifacoum 是一個非常廣泛使用的毒素,但也有一些擔心它建立在生態系統。(Hoare and Hare, 2006)Fisher(2005)討論了易感性小鼠的各種抗凝血劑毒藥; 莫理斯 et al.(2008)更新這項研究,調查影響不同毒餌適口容納小鼠和大鼠的因素。 生物方法:使用變異的小鼠巨細胞病毒( MCMV),製造濾過性毒菌不育疫苗,目前正在澳大利亞發展用來控制澳大利亞糧食產區的M. Musculus疫情。(亞瑟 et al.2005) 綜合管理:當很多老鼠從一個區域移除時,M. Musculus的豐度會戲劇性地增加,或許是由於改善糧食供應或釋放捕食壓力。(Caut et al.2007, Witmer et al.2007)重要的是要嘗試移除大鼠時也要同時移除小鼠,以防止大鼠移除後大量出現小鼠。 營養 野生小家鼠吃食植物的許多部位如肥厚根、葉及莖。在情況允許下,也吃一些昆蟲及其他動物肉體。這些和人類共生的家鼠吃食任何人類的食物,甚至連漿糊、膠水、肥皂及其他家用品等都不放過。穀類等含高量的脂肪及蛋白質是家鼠偏好的食物來源。家鼠們大部份水的來源是從食物中的水份攝取而來的,能夠藉由濃縮尿液保存體內水份的方式生存在半沙漠地帶。家鼠食用一顆含12%的蛋白質種子-不飲水也可生存,但若攝取的蛋白質高於此量時就必須每天攝取3-13公克的水份。 繁殖 具胎盤。有性生殖。其生殖週期似乎會因應與環境中的營養供給,及族群密度來做調整。雌性個體視環境條件不同,每年可生產15至150個幼體。雌性在五週大時便可進行生殖。而尚未獨立之幼鼠的其死亡率達60-70%。與人類共生的家鼠族群密度可達每平方公尺10隻,野生家鼠則僅有每100平方公尺1隻。在理想狀況下家鼠族群的密度可以激增到每公畝20萬隻。有利條件(養分)的優劣是決定與人類共生的家鼠族群生殖的關鍵來,而野生族群則隨季節改變,生殖情況亦可能受到白天長度及營養等綜合因素的影響。(Pillay, N, pers. comm., 2004). 生命階段 家鼠族群數量隨環境改變,時而單獨出現,時而成對、時而形成小家庭團體,數量多時也會同時出現許多家庭。(Pillay, N, pers. comm., 2004). 在實驗室中家鼠終年都可繁殖,大部份與人類共生的鼠類也是,野生種則較少。家鼠的發情約期約為4到6天,每次發情不超過一天。母鼠哺乳時不會發情,不過在產後會有一次12-20小時的發情。懷孕期約為19-21天,但若母鼠正在哺乳,有可能延長。家鼠每年約生產5至10次,但有時多達14次,當時的生存環境會影響胎兒數量。每次生產,可生下3至12隻幼鼠,但通常為5-6隻個體。新生鼠約重1公克,全身無毛,僅長有鬍鬚,此時眼睛和耳朵還是閉著的。10天後幼鼠身體會長滿毛,而在14天大時眼睛和耳朵便會打開,門牙也會長出。這些幼鼠在20至23天時便會斷奶離開原本居住的巢穴,那時體重約有6公克,在5至7週大時,牠們便達到性成熟。野生種很少可以存活超過18個月。豢養的家鼠平均可活兩年,但也有紀錄到有些個體可存活達6年。 校訂者:: Prof. Neville Pillay
School of Animal, Plant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 South Africa.
編輯者: Jamie MacKay,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Auckland, New Zealand & IUCN/SSC In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 (ISSG) Updates with support from the Overseas Territorie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OTEP) project XOT603, a joint project with the Cayman Islands Government -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
|
最後修改: Friday, 17 September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