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 Herpestes auropunctatus (Hodgson 1836) 同种异名: 俗名: beji (Bengali), Kleiner Mungo (German), mangouste (French), mangus (Hindi), mweyba (Burmese), newla (Hindi-India), small Indian mongoose (English) 生物类型: 哺乳动物 印度小猫鼬(Herpestes javanicus)是小型、身体纤细的掠食者,原产于伊朗、印度、缅甸与马来半岛。它被引进到岛屿,例如模里西斯、斐济、西印度群岛与夏威夷,用来控制老鼠,特别是在甘蔗田。不幸地,本土的哺乳动物、鸟、爬虫动物、两栖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已经证明是其容易猎杀的对象,而且猫鼬已经造成至少三个物种完全灭绝,以及许多地区性灭绝。它也是狂犬病的载体之一 。 物种描述 印度小猫鼬(Herpestes javanicus) 有一个细长的身体,短的腿。头是瘦长的具有一个尖的鼻口。尾部肌肉强健。头与身体长是 509-671 mm 。耳朵是短而且只些微地突出毛皮。脚有五个脚趾有长的锐利非伸缩自如的爪。体毛是短。雌雄皆具有可展开的肛门垫,肛门侧边有管腺。毛皮很软, 白色到深褐色的有金色斑点。下面是比身体的其余部分灰白。眼睛是琥珀色的/褐色,但是幼鼠是蓝绿色。有明显的性同种二形。雌性体长509-578 mm,平均 540 mm。成熟时体重 305-662克,平均 434克。雄性的头较宽,身体较强壮,体长 544 - 671 mm,平均 591 mm.(Nellis, 1989) 出现在: 人造林, 农业区, 天然林, 市区, 杂草 /受干扰, 沙漠, 河岸区, 沼泽地, 沿岸地区, 矮丛/灌木, 范围 /草原 栖息地描述 据报告,印度小猫鼬喜欢干燥的栖地,据观察,在大多数情况下雨天会使陷阱成功率下降至零。在原产地,其栖地偏好,尚未调查得知,但此物种似乎喜欢牧草地与茂密的次级森林。猫鼬也被发现在人类居住环境周围。在加勒比海岛屿的研究已经显示明确偏好干燥的自然区域,较不喜欢多雨的区域。夏威夷群岛上的猫鼬族群到达相当密集程度时,他们会开始利用潮湿地区。(Hay 与 Conant, 2007) 在模里西斯,往往可以岩石区,河岸栖息地和成熟森林的灌木丛,长草(甘蔗种植园),短草和小径找到猫鼬。(Royet al.2002) 在波多黎各,雨林区的雄猫鼬,体型大于干燥森林的雄猫鼬。(Vilella, 1998) 一般影响 印度小猫鼬(Herpestes javanicus)对引入区域的原生物种产生重大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本土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中没有掠食哺乳动物,因此他们特别容易受到猫鼬捕食威胁。物种被认为是已经趋于灭绝猫鼬捕食是斑翅秧鸡─ (请参阅Nesoclopeus poecilopterus在 IUCN 红皮书 ) 在斐济与波多黎各游蛇 ( Alsophis melanichnus).(Hays and Conant, 2007) 极度濒危、几乎灭绝牙买加海燕类 (请参阅Pterodroma caribbaea在 IUCN 红皮书 ) 在可能由于的 19 世纪数量遽减被猫鼬与老鼠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4) 捕食. 猫鼬也已经被证实与许多其它鸟类、爬虫动物与哺乳动物的族群下降有关。猫鼬也吃无脊椎动物,但是对无脊椎动物族群的影响,还没有被研究。在美属维京群岛的圣约翰岛 H. javanicus是玳瑁海龟蛋的主要捕食者─ (请参阅Eretmochelys imbricata在 IUCN 红皮书 ) 与在脆弱海滩周围的设下陷井,导致海龟的繁殖成功率大增。(Coblentz 与 Coblentz, 1985) 模里西斯的猫鼬已经证实是造成猎鸟与海鸥类( Puffinus l'herminieri) 的灭绝的元凶,以及造成特有濒危的粉红鸽子族群下降的帮凶。(请参阅Nesoenas mayeri在 IUCN 红皮书 ).(Roy et al.2002) 在日本此物种已经被显示有一个在濒危的 Amami 兔子上的强烈负面效应 (请参阅Pentalagus furnessi在 IUCN 红皮书 ).(Watari et al.2008) 小印度的猫鼬也是狂犬病的一个病媒体。 用途 印度小猫鼬(Herpestes javanicus)被引入作为生物控制剂,用来控制蔗田的老鼠,其成效并不突出,相对于对本土物种产生的巨大影响,成本远超过任何利益。 Notes 印度小猫鼬Herpestes javanicus的分类仍不断地在争辩中,此物种也曾经被归为 H. auropunctatus。(例如 Nellis, 1989) 此物种能长距离移动,在模里西斯,其平均领域约 770 平方公尺(250-1100平方公尺)。(Roy et al.2002) 地理分布 原生地:印度小猫鼬(Herpestes javanicus) 原产于沙特阿拉伯北部、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 (南至在西部上的 Sind 而且在东部上南至奥里萨) 、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寮国、越南与中国南部包括海南岛。 已知引进地区:此物种已经被引进 (在刮弧中的介绍年) 安地瓜, 巴贝多。(1877) 牛肉岛, 顽强反抗岛 (1910) 、克罗埃西亚 (1910) 、古巴 (1866) 、斐济 (发现于 Viti Levu 与 Vanua Levu; 引入 1883) 、法属圭亚那、格瑞那达 (1882) 、哥德普洛岛、盖亚那、夏威夷 (发现于夏威夷、茂伊岛、 Moloka'i 与 O'ahu; 引入 1883) 、希斯盘纽拉岛 (1895) 、牙买加 (1872) 、日本 (发现于琉球与 Amami; 引入 1910) 、 Jost 范沟 La Desirade 、 Lavango 、黑手党 (坦尚尼亚) 、玛莉-Galante 、马提尼克岛、尼维斯、波多黎各 (1887) 、圣 Croix(1884) 、圣约翰、圣 Kitts(1884) 、圣露西雅、圣 Martin(1888) 、圣 Thomas 、圣文森、苏利南 (1900) 、 Tortola, 千里达 (1870) 、 Vieques 与水岛.(Nellis, 1989, Hays and Conant, 2007) 营养 印度小猫鼬(Herpestes javanicus)是杂食性,食物种类繁多。此物种在原生地的食物,还没有被调查,但是被引入的地区域,已经有很多研究。印度小猫鼬的食物,通常由哺乳动物、鸟、无脊椎动物与植物组成。这些饮食项目的比例,随着研究地点不同而改变。一些族群大量吃昆虫; 其它可能在每年部份季节大量吃果实。(Hay 与 Conant, 2007) 取食弹性很大,已经使得印度小猫鼬成为一个成功的入侵种。 繁殖 有胎盘、两性生殖。每年有2~3次的生育期,没有特定季节,不过仍有生育高峰期。平均每年雌体可产下两窝,每窝三只。雌体从10个月大开始具有生育能力。 生命阶段 怀孕期为42~50天,5周断奶,10个月性成熟,野生动物的寿命为3~4年。 校订者:: Dr. Sugoto Roy (Coordinator); Hebridean Mink Project. Central Science Laboratory Sand Hutton, York UK
编辑者: IUCN SSC In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 Updates with support from the Overseas Territorie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OTEP) project XOT603, a joint project with the Cayman Islands Government -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
|
最后修改: Wednesday, 25 May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