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odium fragile ssp. tomentosoides (van Goor) P.C. Silva 同種異名: Codium mucronatum var. tomentosoides van Goor 俗名: dead man's fingers, green fleece, green sea fingers, oyster thief, Sputnik weed 生物類型: 藻類 大葉藻(Codium fragile ssp. tomentosoides)是一種藻類,已經由貝類水產養殖,休閒船艇,以及運輸船舶船體引進到世界各地。此物種會毀壞貝類棲地,影響許多貝類社群。本種也給人類造成麻煩,聚集在海灘和腐爛產生惡臭。大葉藻(Codium fragile ssp. tomentosoides)已被記錄會改變底棲生物族群和棲息地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物種描述 特羅布里奇(1999)報告說:大葉藻(Codium fragile ssp. tomentosoides)是一個大型多分枝的物種,長度可達 1公尺,重達 3.5公斤。此藻類有多達 10層的二叉分枝,圓柱形或圓柱形分枝,直徑3~10豪米(特羅布里奇 1998a)。葉片從海綿狀的基部固著器或無隔的植墊生長出來,交織在一起的菌絲形成分化的大型葉狀體。中央部位(髓)有長的無色菌絲(延髓長絲)在菌體內縱向排列,並在密集地交織在一起。不同的亞種這些部位大小不同,但通常直徑約26-68μm(特羅布里奇 1998a)。邊緣部位(皮質)由圓柱形或棒狀,稱為橢圓囊腫脹形成,緊緊地壓縮在一起。哈伯德和Garbary(2002)報告說:在橢圓囊,這是腫脹的纖維皮層尖端,通常具有mucrons(即無色刺狀圓形末端細胞壁突出),無色細毛和gametangia。 棲息地描述 Begin和Scheibling(2003)報告說:大葉藻(Codium fragile ssp. tomentosoides)能容忍很大的鹽度和溫度變化,使之能夠拓殖到各種環境。這個物種大量生長在遮蔽的棲息地,如港口和海灣,人類活動可能促進其傳播。我們的研究顯示,此入侵藻類也生存和生長在潮間帶海浪沖刷的潮池。大葉藻在中低潮池密度較高。此物種也大量生長在碼頭木樁,繩索和海灘(特羅布里奇, 1999)。 一般影響 Begin 和 Scheibling(2003)發現,大葉藻(Codium fragile ssp. tomentosoides)成功入侵西北大西洋,可以歸因於此藻類的各種生活史和生理生態特色。本種展現多種繁殖方式,這是許多入侵者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可以行有性繁殖,孤雌生殖和無性繁殖。水流可以將這個物種遠距離傳播到新的地方。大葉藻還能容忍很寬的鹽度和水溫範圍。它茂盛地生長在人類製造的遮蔽的棲息地(Begin 和 Scheibling, 2003)。普羅旺等人(2005)報告說:大葉藻(Codium fragile ssp. tomentosoides)對水產養殖業造成嚴重的經濟問題。實際上,此物種會長滿牡蠣苗床而將之窒息,使它得到一個綽號「牡蠣小偷」(奈洛爾等人, 2001)。底棲生態實驗室(2001)發現,在大葉藻追求一個穩定的基底時,常常會使把貝殼牡蠣,扇貝,文蛤當作家。這可能會導致問題,因為一個附著的成株會阻礙貝類移動和覓食。如果附著植物相當大,而且波動風險高,貝類可能會被淘汰掉。 特羅布里奇(1999)報告說:大葉藻(Codium fragile ssp. tomentosoides)最不利的影響是污染貝殼類,尤其是在西北大西洋海岸。它的附著幾個直接的影響(特羅布里奇 1998a),其中包括:(1)窒息貽貝和扇貝,防礙貝類開瓣,堵塞扇貝挖掘 ,並干擾了蛤蜊採集工作。大葉藻(Codium fragile ssp. tomentosoides)也會污染魚網,更換魚網或從貝類上清除和藻類,會增加漁民收割和加工的勞力成本。作者還報告說,主要不利的社會影響是,藻類大量生長會污染碼頭樁,繩索和海灘與沿海地區,因而減少了市民使用。此外,在西北大西洋,地中海和紐西蘭,累積的大葉藻(Codium fragile ssp. tomentosoides)植群在沙灘上腐爛產生惡臭趕走遊客。 底棲生物生態實驗室(2001)報告說:大葉藻的形態結構可能會增加沉積。大葉藻(Codium fragile ssp. tomentosoides)是一個“低窪”的藻類,一些大型無脊椎動物和魚類很難在此藻類之間移動,生活。在海帶床,很多物種可以自由在葉片下移動,因為海帶的莖(葉柄)很狹窄,間距很大。他們依靠這種葉片下的環境覓食,和保護免於被掠食。更換成大葉藻,無疑會影響到這些物種。 地理分佈 原生地:亞洲太平洋地區(普羅文等人, 2005)。已知引進地區: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地區,歐洲,北美和南美(Begin 和 Scheibling, 2003;特羅布里奇, 1999;普羅旺等人, 2005;Begin 和 Scheibling, 2003)。 管理資訊 很少有選擇方案可用來管理大葉藻(Codium fragile ssp. tomentosoides)。化學除草劑最終會造成傷害,不是一個可行的控制方案。機械清除技術,如拖網,砍筏,抽吸,可暫時減少密度,但它們價格昂貴,而且族群會迅速回升。人工清除行不通的。大葉藻(Codium fragile ssp. tomentosoides)隨時會複製碎片。有多種自然生物會吃大葉藻(Codium fragile ssp. tomentosoides),但沒有一種或多種組合可以提供足夠的控制,入侵的大葉藻不容易與本地的大葉藻亞種區分。經由檢疫措施和公眾教育是防止大葉藻擴散唯一的途徑,以保證它不會傳播開來(特羅布里奇, 1999)。環境和遺產部(澳大利亞)由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一個為期兩年的研究,目的為對已引進澳大利亞水域和尚未出現在澳大利亞水域的海洋物種鑑定和分級。 在本報告中將全部非本土物種,根據他們的侵襲和影響的潛力,排名為高,中,低三個優先等級。大葉藻(Codium fragile ssp. tomentosoides)被確定為10種國內最最具破壞性的物種之一,具有全面的影響潛力(經濟和環境)。一個危險等級入侵物種,可能會從感染區傳播到未受感染的生物區。大葉藻(Codium fragile ssp. tomentosoides)是一個「中等優先等級」的物種,具有相當高的影響或入侵潛力。 詳情請參閱海斯等人, 2005 。 海斯等人2005年的分級方式,被澳大利亞海洋侵襲協調小組採用,以協助國家控制的發展計劃,包括用於控制,消滅或長期的管理的選擇。 尼伯格和Wallentinus(2005)報告說:大葉藻(Codium fragile ssp. tomentosoides)是歐洲最危險的5種藻類之一 。作者使用定量研究,依照物種利於引進的優勢性狀,使用區間運算模式,針對歐洲常見的113種海洋藻類,進行排名。尼伯格和Wallentinus(2005)採用三大類別:傳播,建立族群和生態影響。這些進一步細分為更具體的類別,共有13個。將引進物種與相同數量的同一科隨機取樣的本地物種進行比較。外來入侵物種(即物種具有生態或經濟的負面影響)與非入侵性物種分別對三個藻群體進行比較。在許多類別,以及當加入所有物種,引進比本地物種排名較前較有害,外來入侵物種的排名高於非入侵性物種。這項排名在三大類不同,反映了在三個藻群體不同物種之間的策略差異。當所有類別(不包括鹽度,溫度)進行了總結,所有的入侵物種前5個危險的物種,依次為C. fragile spp. tomentosoides, Caulerpa taxifolia, Undaria pinnatifida, Asparagopsis armata 和 Grateloupia doryphora,而海黍子馬尾藻(Sargassum muticum)排名第8,Caulerpa racemosa 排名第10。列出的 26個物種其中15種有入侵性,且都在前 20名內。 繁殖 Begin 和 Scheibling(2003)報告說:大葉藻(Codium fragile ssp. tomentosoides)可行有性繁殖或行孤雌生殖,釋放 swarmers在水體中在本地散播。它還可經由菌體碎片行無性繁殖,尤其是在冬天。建立新植株的碎片靠水流散播到其他地方,或靠分裂後殘存的基部固著器傳播。碎片或整個植株用水流傳播,對長距離傳播尤其重要。Prince 和 Trowbridge(2004)聲稱,在大葉藻(Codium fragile ssp. tomentosoides)(van Goor)Silva種群中,似乎只有Codium fragile行有性繁殖。 校訂者:: Dr Jim Provan, Lecturer in Evolutionary Genetics School of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UK 主要來源: Trowbridge, 1999. An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spread and options for control of the introduced green macroalga Codium fragile ssp.tomentosoides on Australian shores
編輯者: National Biologic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NBII) & IUCN/SSC In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 (ISSG)
|
|
最後修改: Tuesday, 8 November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