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hanna argus (Cantor, 1842) 同種異名: Channa argus argus (Cantor, 1842), Ophicephalus argus kimurai (Shih, 1936), Ophicephalus argus warpachowskii (Berg, 1909), Ophicephalus argus (Cantor, 1842) , Ophicephalus nigricans, Ophicephalus pekinensis (Basilewsky, 1855) 俗名: amur snakehead (English), amurinkäärmeenpää (Finnish-Finland), Amur-Schlangenkopf (German-Germany), cabeza de serpiente (Spanish-Spain), eastern snakehead (English), ga mul chi (Korean), her-yu (Chinese-China), idänkäärmeenpää (Finnish-Finland), kamuruchi (Japanese), kinesisk slangehovedfisk (Danish-Denmark), northern snakehead (English), ocellated snakehead (English), poisson tête de serpent (French-France), raigyo (Japanese), zmeegolov (Russian) 生物類型: 魚類 寒帶的蛇頭烏鱧(Channa argus)生長在俄羅斯,中國和韓國。它是著名的貪吃的捕食者,捕食其他魚類,能容忍冰凍的低溫,也能容忍缺水四天以上。可作為高級食材,也可作為印度等貧困社會的食物,此魚經由養殖,傳播到世界各地。最近馬里蘭(美國)出現這種“怪魚”,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 物種描述 蛇頭烏鱧是魚雷狀,尾巴漸尖。他們有單一個長的背鰭,單一個長的臀鰭,頭小口大(Cudmore & Mandrak 2006)。蛇頭烏鱧魚是圓柱形,可以長到85 cm長(Okada 1960; Courtenay and Williams , 2004)但是,有報導稱俄羅斯捕獲的標本總長度達 1.5公尺(Courtenay and Williams 2004)。正如其名稱所示,有鱗片的頭部,使它看起來像一條蛇,他們有一個大嘴巴,尖尖的牙齒,截形尾,很容易用它身體兩側不規則的黑色斑點識別(Sea Grant Pennsylvania 2007),身體底色是黃褐色至淺棕色。這種魚能使它的顏色變暗到幾乎可以遮住斑點。從眼睛正後方到的鰓蓋上緣,有一條深色條紋,從眼眶後面到鰓蓋下方,也有一條深色條紋。幼魚的顏色幾乎與成魚一樣,這是許多蛇頭魚物種的非典型特性。 頭的喉部沒有鱗片,頭部前方略微扁平; 間骨區扁平; 眼睛在上顎中線以上,口大,延伸到眼睛後面; 絨毛狀牙成帶狀,顎骨和上下頜有一些大型犬齒狀牙齒,側線鱗片 60~67; 側線到背鰭起點有8列鱗片,側線臀鰭起點下方,有12至13列鱗片; 背鰭很長,49至50鰭條; 臀鰭有31至32鰭條; 腹鰭起點在背鰭第四軟條下方; 胸鰭延伸超出腹鰭基部(Courtenay & Williams 2004)。 據報導,活躍覓食中的成魚會發出像豬的叫聲(Nina Bogutskaya Pers. Comm. 2002, in Courtenay & Williams 2004)。(Soin 1960, in Courtenay & Williams 2004)報告指出,中國東北池塘的蛇頭烏鱧所產生的滴答聲,是它浮出水面呼吸空氣的聲音。因為它的身體是魚雷狀,移動到陸地的能力有限,除了幼魚可在洪水時移動到陸地之外(Courtenay and Williams 2004)。 相似物種 Amia calva, Channa maculata, Lota lota More
棲息地描述 蛇頭烏鱧能容忍範圍寬廣的環境條件,非常耐寒(Cudmore & Mandrak 2006),它棲息在溫度 0至30 °C的淡水(Okada 1960; Courtenay & Williams 2004)。蛇頭烏鱧較喜歡泥底有植被的淺池塘或沼澤,也可以在流動緩慢流的泥質溪流找到他們(Okada, 1960; Courtenay and Williams , 2004),也會出現在運河,水庫,湖泊和河流(Dukravets和Machulin 1978; Dukravets 1992; Courtenay & Williams 2004)。它是專性空氣呼吸魚類,可以離開水呼吸氧氣存活長達四天,低溫降低代謝率和氧的需求,使他們能夠生存在冰下(Courtenay & Williams 2004)。 一般影響 在美國,非本原生的蛇頭烏鱧被引入水道,已經得到大量媒體,公眾和政治關注(美國魚類和野生生物服務和阿肯色州漁獵委員會, 2008)。蛇頭烏鱧具有高生育率,能容忍範圍廣的環境以及引入區缺乏天敵,使其建立族群後極有可能成為一個嚴重的入侵動物。 改變生態系統:如果不加以控制,這個掠食性入侵物種可能會擴大其分佈範圍,並可能永久改變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水生生態系統的平衡(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 Arkansas Game and Fish Commission. 2008)。 捕食:Okado(1960; Courtenay and Williams 2004) 報告,這個物種是一個貪吃的水生動物獵食者。蛇頭烏鱧可以吃體長是己的身體33%的獵物,主要的獵物包括泥鰍,鯉魚和鱸魚,其他食物包括小龍蝦,蜻蜓幼蟲,甲蟲和青蛙(Courtenay & Williams 2004)。2004年至2006年,從波托馬克河的蛇頭烏鱧胃內容物中鑑定出(n = 219)共17種食物,其中包括15種魚類(Odenkirk & Owens 2007)。觀察到的食物項目主要包括帶鱂魚(Fundulus diaphanous),白鱸(Morone americana),翻車魚(Lepomis macrochirus),也常吃南瓜太陽魚(Lepomis gibbosus)(Odenkirk & Owens 2007)。金魚(Carassius auratus),雞肫鰣魚(Dorosoma petenense),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黃鱸(Perca flavescens),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斑尾夏納(Notropis hudsonias),東方銀魚(Hybognathus regius),mummichog(Fundulus heteroclitus),渠道鯰魚(Ictalurus punctatus),綠色太陽魚(Lepomis cyanellus),奧姆氏鏢鱸(Etheostoma olmstedi),青蛙,小龍蝦也被它少量捕食(Odenkirk 2006; 蛇頭烏鱧國家控制和管理計劃)。 競爭:蛇頭烏鱧能在含氧量極低的水中存活,使他們的競爭優勢超過其他需要較多氧氣的物種,如狗魚和鱸魚(Sea Grant Pennsylvania 2007)。 民生經濟:如果它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各地建立族群,可能對經濟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美國魚類和野生生物服務和阿肯色州漁獵委員會, 2008)。 疾病傳播:蛇頭烏鱧會被以下寄生蟲感染,這些寄生蟲也會影響世界各地的本地物種,包括Mysosoma acuta(也會影響鯽魚),Henneguya zschokkei(也會影響鮭魚),Cysticercus gryporhynchus cheilancristrotus(也會影響到鯉科魚類和鱸魚),Clinostomum complanatum(也會影響鱸魚)和Paracanthocephalus cutus(也會影響鯉科魚類和鯰魚)(有關蛇頭烏鱧寄生蟲的詳細資料,請參閱Courtenay & Williams 2004)。 用途 在印度和亞洲的許多地區,長久以來,蛇頭魚一直是受青睞的食用魚,特別是東南亞地區(Lee and Ng 1991, in Courtenay & Williams 2004)。在加爾各答,曼谷,新加坡,香港等大城市的高檔餐廳,有時把它當作高級特色食物,活體養在水族館供客戶選擇。它們也是貧困地區人類的食物(Wee 1982; Courtenay & Williams 2004)。在中國,烏鱧(Channa argus)是養殖最多的蛇頭魚,在北美,烏鱧是活體魚市場最常販售的魚。在日本,歐洲以及美國,烏鱧(Channa argus)作為觀賞魚交易的重要性中等(Courtenay & Williams 2004)。 Notes 蛇頭魚(Channidae科)是呼吸空氣的淡水魚,有兩個屬,鱧屬Channa有26種,原產於亞洲,馬來西亞,印尼;副鱧屬Parachanna有3種,原生於熱帶非洲(Courtenay and Williams 2004)有些蛇頭魚體型很小,約 17 cm,但大多數都很大,據報導,最大的長 1.8公尺(Courtenay & Williams 2004)。 亞種Channa argus kimurai (Shih 1936):從兩個長度 185 mm和250 mm的標本發表描述; 其特徵是身體比例的變化。特別是背部下半部體型和牙齒排列。體色全白,與蛇頭烏鱧(Channa argus)呈對比。身體側線上方,一些鱗片中心是灰色的。垂直的鰭,尖端是灰色(加爾維斯頓灣入侵物種的風險評估入侵物種綜述)。 亞種Channa argus warpachowskii (Berg 1949):此變種體型可以達到 800 mm,重7公斤。特徵包括,軟條平均比蛇頭烏鱧(Channa argus)多(背鰭50至53,臀鰭33至38)和較小的鱗片。側面有不規則的斑點,身體為黑褐色,邊緣黑色,頭部下部覆蓋著小的深褐色斑點(加爾維斯頓灣入侵物種的風險評估入侵物種綜述)。 亞種Channa argus argus常見於中國和韓國,而沃氏鱧(Channa argus warpachowskii)則是在俄羅斯的阿穆爾河和中國發現的。 地理分佈 原生地:烏鱧(Channa argus)原產於中國(雲南至北京,遼河,鴨綠江,蓮子湖,以及廣東省北江上游),俄羅斯聯邦(烏蘇里江和阿穆爾河下游)和整個韓國除了東北部地區的河流系統(FishBase 2009)。 已知引進地區:烏鱧(Channa argus)已被引入到中國和俄羅斯聯邦的非原生區,以及在日本,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美國。 管理資訊 預防措施:蛇頭烏鱧比其他蛇頭魚,具有較寬的緯度分佈範圍和溫度容忍範圍,這顯示它可能在美國和加拿大一些毗鄰水域的地方,建立族群(Courtenay and Williams , 2004)。Cudmore & Mandrak(2006)編輯的加拿大風險評估第一部分(水生生物生態和遺傳風險評估程序)揭示出,建立族群的機率很高”和“建立族群後風險很高”,最後評定的風險等級為”高“。同樣地在第二部分(病原菌,寄生蟲或伴同的風險評估程序)揭示出“建立族群的機率中等”和“建立族群後風險中等”,最後評定的風險等級為“中等”。 2002年10月,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局根據Lacy法案(NSWG 2006)禁止所有蛇頭魚進口到美國,也禁止州際運輸。在美國,垂釣者和漁民已被要求,必須殺死所有的蛇頭魚,不可以重新釋放他們,並需立即向當地的漁獵部門報告(Sea Grant 2007)。 化學方法:在美國馬里蘭克羅夫頓池塘,使用除草劑(敵草快與草甘膦)來降低氧氣含量,然後再用魚藤酮來毒死魚(Hilton 2002) 。此次在1.8公頃的池塘之移除行動,估計共花費 110,000美元(Courtenay & Williams 2004)。河流,小溪,或較大的湖泊中的移除行動會更加複雜。 物理方法:電捕及網捕可以對現的族群,提供一個低水準的控制效果,但無法移除,因為只會選擇性地移除一定大小的魚(NatMangPln)。 識別可能入侵的非本土海洋和淡水物種(魚類,無脊椎動物和兩棲動物)的決策支持工具,改編自Pheloung Williams and Halloy (1999) 雜草風險評估。請點擊以下鏈接訪問決策支持工具和方法。 英國淡水非本土物種風險評估,可用於評估入侵可能性,幫助資源管理者在決策過程中,擬定管理策略。 營養 蛇頭烏鱧幼魚吃浮游動物(Courtenay and Williams )。生長到約 18 mm長時會改吃小型甲殼動物,水生昆蟲和魚類幼體(Courtenay and Williams , 2004; Cudmore及Mandrak 2006; Fuller2009)。蛇頭烏鱧成魚是肉食性動物,主要吃食(Cudmore & Mandrak 2006),生長到約4 mm時,他們開始吃魚,生長到13至15 cm時,64至70%的食物是魚(蛇頭烏鱧國家控制和管理計劃)。他們還會捕食青蛙和蝌蚪,甲殼類,水生昆蟲(包括蠕蟲),爬行動物(包括蛇),小型鳥類和哺乳動物(Fuller2009; 加爾維斯頓灣入侵物種的風險評估入侵物種綜述)。冬季時他們不進食,會在泥底掘穴冬眠。蛇頭烏鱧幼魚會成群覓食,大多在傍晚和清晨活動,通常在靠近海岸植被的地方(Courtenay and Williams 2004)。 繁殖 蛇頭烏鱧達到性成熟約需兩至三年,體長約 30至 35 cm。雌魚每年產卵一至五次,每次產22, 000至51, 000顆卵(Frank 1970; Nikol'skiy 1956; Courtenay & Williams 2004)。雌魚每年可以產下多達100萬顆卵。體外受精發生在清晨於淺水區。這些卵是大洋性的,球形,無黏性,黃色,直徑2 mm左右。它們的卵會漂浮,31 °C時約需 28小時孵化,25 °C時約需45小時,溫度更低時孵化時間要長很多(Courtenay and Williams 2004)。親魚會守護巢中的幼魚,直至卵黃被完全吸收,長度達到約8 mm(Courtenay & Williams 2004)。最小族群倍增時間少於 15個月(Courtenay and Williams 2004; FishBase 2009)。 生命階段 蛇頭烏鱧幼體約 4.5 mm長。在兩個星期內,他們會達到約 11 mm的長度。卵黃囊被他們吸收後,可以看到鰭條,他們的顏色是黑色。在四個星期內,他們會達到長約2 cm。他們會發育出腹鰭,上鰓軟骨呼吸腔開始發揮功能,身體變成褐色。然後幼體不再聚集在一起,並移動到更深的水域。體長約四公分時,鱗片開始發育。成魚會照顧以浮游生物為食的幼魚,直到他們約四星期。達到性成熟的年齡在二至三年,長度約 30 cm。他們壽命很長,有一個標本記錄壽命8年,體長760 mm(Courtenay and Williams 2004; FishBase 2009; Galveston Bay)。 校訂者:: Expert review underway: Dr. Walter R. Courtenay, Research Fishery Biologist, Center for Aquatic Resources Studies, USGS Florida Integrated Science Center USA
編輯者: Profile revision: National Biologic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NBII) & IUCN/SSC In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 (ISSG)
|
|
最後修改: Thursday, 21 May 2009
|